当人们已经习惯了车价越来越便宜时,“涨价”猝不及防席卷了整个汽车行业,并且似乎正在成为车市常态。
新能源汽车领涨 传统车企跟进 3月4日,广汽埃安公告称,将于4月8日起针对旗下AION Y、AION S Plus、AION V Plus等在售车型相关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新车整体涨幅在6000至1万元不等。广汽埃安早在今年3月份,就已针对部分车型涨价5000元。
小鹏汽车3月18日发布官方公告表示,将对旗下在售车型的价格进行调整,补贴前售价的上调幅度为1万至2万元不等。早在今年1月11日,小鹏汽车就曾宣布P7上涨4300至5900元,补贴后售价为22.42万至40.99万元;P5上涨4800至5400元,补贴后售价为16.27万至22.93万元;G3i上涨4800至5400元,补贴后售价为15.46万至19.32万元。
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大户特斯拉则在五天内二次涨价,根据特斯拉中国官网最新显示,目前Model 3高性能版的价格已调至36.79万元起,较之前的34.99万元上涨1.8万元;Model Y长续航、高性能版的价格分别为37.59万元和41.79万元,较之前的35.79万元和39.79万元分别上涨1.8万、2万元。值得一提的是,3月10日,特斯拉中国刚刚对上述产品进行过价格调整,Model 3高性能版和Model Y长续航、高性能版价格均上调1万元。这意味着,在短短五天时间内,特斯拉Model Y高性能版的涨价幅度已达3万元。除今年国产特斯拉宣布二次涨价外,截至去年年底,国产Model 3已进行过六次调价。
3月15日,在特斯拉今年二次涨价之时,国内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比亚迪也进行了二次涨价。比亚迪通过官微发布“关于车型价格调整的说明”。说明中表示,对于王朝网和海洋网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3000至6000元不等。这已经是比亚迪今年以来第二次宣布涨价。1月22日,比亚迪汽车就对王朝网和海洋网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了调整,上调幅度为1000至7000元不等。自今年以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涨幅已达4000至1.3万元不等。
5月13日,蔚来汽车发布ET7价格调整说明。说明称,受近期全球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影响,2022年5月23日起,蔚来将对ET7全系车型起售价格上调1万元。调整后的蔚来标准续航版价格将上涨至45.8万元。此前,蔚来已于4月10日发布过产品价格调整说明。自5月10日起,对ES8、ES6及EC6各版本车型起售价上调1万元。自蔚来近期的二次车型价格调整后,目前,全系车型中仅剩ET5暂未调整价格。
从此次车企“涨价潮”来看,蔚来、比亚迪、特斯拉、极氪、小鹏汽车、哪吒汽车、零跑汽车和吉利旗下的几何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受芯片短缺影响,纷纷宣布涨价。从各个车企发布的官方公告显示,其中,部分车企已是今年以来二次涨价。此次涨价风波可谓是来势汹汹,不仅新能源车企深陷原材料上涨影响,众多传统车企同样在各类因素影响下,官宣价格调整。
由于钢铁、橡胶、钴、铝等车用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不断激增,众多传统燃油车企生产成本同样大幅上涨,因此,大部分传统燃油车企也加入到涨价的阵营中。
今年4月,以BBA为代表的豪华汽车品牌奔驰、宝马等同样官宣涨价。奔驰已宣布上调部分奔驰E级、C级、S级、GLC、CLA等在售车型的厂商建议零售价,不同车型的涨价幅度在3000至12.1万元不等。其中,涨幅最大的为迈巴赫GLS600,上调了12.1万元。宝马集团负责财务和中国事务的董事NicolasPeter表示:“由于铑、钯、钢等原材料成本上涨,宝马整体制造成本可能会增加12亿美元。”宝马集团自6月1日起将正式上调宝马X3、X4、4系、5系、6系GT等车型价格,价格上涨1000至1.1万元不等。
大众、长城等传统汽车品牌也纷纷加入到涨价队伍中。大众品牌宣布自5月11日起,正式上调全系车型建议零售价。新能源车型(含ID.纯电系列,PHEV插电混动系列)上调幅度为3000至5000元不等;燃油车型上调幅度为1000至3000元不等。在大众汽车宣布涨价前,长城旗下的魏牌已宣布调整部分车型官方指导价。魏牌在“关于魏牌产品价格调整的说明”中表示,将对咖啡系部分在售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在5000至1.2万元不等,其中,玛奇朵DHT-PHEV涨幅最大为1.2万元,调整后玛奇朵DHT-PHEV特调版为17.88万元起。通过梳理发现,领克、福特等在内的众多车企同样纷纷加入到涨价的阵营中,此轮涨价潮拐点何时才能到来,仍然有待观察。
成本压力导致车价上涨
如此大规模的涨价当然事出有因。
“除了芯片、电池材料等成本的持续上涨,自今年以来,橡胶、锂电池、铝合金等金属及钢铁价格都在不断上涨,加上物流运输、库存成本等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企业总体采购成本上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表示,“由于企业无法有效化解总体成本增加带来的压力,只能通过调节汽车官方指导价进行有效缓解。原材料价格若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收缩,车企涨价的局面或许就能够得到有效改善。”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告诉北青报:我们汽车产业发展较快,汽车大多已升级为电动化。从前电池材料渗透率仅为1%至3%,现在则已接近20%,这是一个爆发式的增长。从供需来看,目前,国内正负极材料的产销速度非常快,但是我们的自有产业链并没有完全满足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的汽车产业需求。例如,制造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需要电池和芯片。而且,不仅汽车行业的生产需要电池和芯片原材料,其他行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此类材料,因此,芯片供给不足的局面仍无法得到全面改善。另外,俄乌战争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打破了原有的全球供应链秩序。例如,镍、钯金等车用金属价格上涨、失业率攀升都在加剧总体成本上涨局面的进一步恶化。部分上游的材料供应商存在囤积居奇的现象,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中出现了不合常理的材料涨价,需要工信部等有关部门牵头严厉打击此类现象,坚决反对材料价格异常变动、市场价格随意调节等非正常行为。从政策层面严惩恶性涨价行为,整顿市场“炒作式”涨价。
“涨价潮”令消费者选择按兵不动
汽车企业选择用涨价来缓解成本压力,消费者则用按兵不动来应对涨价。
近期打算买车的张先生向北青报透露,原本打算在4S店选购一辆心仪的传统燃油车,却遇到众多车企纷纷宣布涨价,加上受疫情影响,各地防疫政策升级,可能近期工作生活乃至游玩的计划都将受到影响。由于疫情导致原本的出行安排可能短期内无法实现,用车频率自然就会降低。相较于在涨价浪潮来临的风口浪尖上买车还不如继续观望,等待价格涨幅趋于平稳时再买入。
正在看新能源汽车的周先生告诉北青报,目前,家里已经有一辆燃油汽车,正考虑入手一辆新能源汽车用于短途出行。但是比亚迪、蔚来、理想等自己看中的品牌都纷纷宣布涨价,这让周先生有点不敢出手。一方面,未来一段时间内汽车价格是否还会有所波动周先生心中有所疑问,而且新能源汽车的商业保险也在涨价;另一方面,由于受供应链影响,新能源汽车等待周期可能有所延长。从购车价格上涨到汽车交付周期延长,都让周先生认为,短时间内继续关注新能源汽车市场变动情况,等待入手可能更好。
正在4S店里看车的胡先生告诉北青报,近年来,自主品牌汽车的性能、外观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性价比更高。虽然近期车企都在涨价,但是作为刚需,仍然会考虑近期入手一辆传统燃油车。但是,价格的上涨可能会影响到部分心仪车型的选择。未来,等到汽车价格趋于稳定,二次购车时可能会考虑新能源汽车。因为,作为短途出行工具,新能源汽车可能性价比更高。
北青报通过采访发现,随着疫情形势得到有效控制,走进4S店的人流量明显回升,消费者购车需求仍然较大。但是“涨价潮”还是延迟了消费者的购车计划,很多人表示,打算近期持续关注汽车价格,待价格趋于稳定时再入手。
汽车消费是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表现之一,受疫情形势和各大车企官宣涨价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消费市场不容乐观。消费者作为市场主力军,在购买高消费产品时一定会慎重考虑,反复研究。近期的“涨价潮”为汽车消费复苏带来了一定冲击。
应对“涨价潮”还需多措并举
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汽车交易价格上涨,车价上涨导致消费需求受挫。付于武认为,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将会造成市场的恶性循环。他表示,汽车生产作为量大、面广、周期长的庞杂性产业,需生产全链条环环相扣。因此,局部的生产环境受到影响,对于整个产业的有序生产都带来了巨大考验,生产冲击势必会带来供应与消费端的双压力。受国际局势、消费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汽车行业正处在产业重构的重要时期。汽车作为终端消费的产品之一,具有社会化、配套性等特点。优化产业链与供应链布局尤为重要。需要企业及时调整战略布局,适当改变产业生产环境。我国的民族汽车企业若想要成为世界性品牌,需要更加完备的生产体系。
从企业自身来看,当前,我国汽车企业情况不一,有的车企具有完备的生产链条体系,可自主研发生产。有的高度依赖社会配套,还有的车企具有非常稳定、牢固的合作伙伴,由于车企情况各不相同,面对突如其来的外部变化,应对能力也有所差异,相应的,产销影响也就截然不同。当前,恰逢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车企应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例如,在供应商的合作与选择上,进行重新调整。从前,有的车企芯片完全依靠国外供应商。现在,可以重新考量选择与国内供应商展开合作,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适当将供应链重心调整至国内,增强汽车研发生产等重要领域的选择权,打通生产全环节中的堵点与壁垒。另外,部分企业只有单一供应商,由于疫情时而复发,疫情防控政策时有调整,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就可能阻碍车企正常生产与制造。此类企业,可以考虑多家供应商共同合作,考虑南北区域性配套生产,合理规划供应链布局。与重点零部件和核心领域生产商建立更加长久、稳定的战略关系,超前储备库存量。现如今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各类不确定因素增多,企业要提升抗风险能力。例如,从前,车企对于技术研发或者资本重视程度不一,加快全产业链自主研发,形成一体化生产显得尤为重要。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提升自主研发力度,加大重点领域的生产与管理,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车企自己手中。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在居安思危的思想引导下,占据市场制高点,企业才能历久弥新。
除了企业自身增强核心竞争力,中央及各级政府也出台了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来缓解车市压力。4月下旬,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意见》从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推进充电桩(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放宽汽车限购等多方发力,加快汽车消费领域配套设施及汽车后市场有序循环,引导车企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健全汽车消费市场流通体系,支持汽车消费复苏。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其中提到,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充分释放汽车市场消费潜力,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政策福利带来的实惠。
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有关政策提振汽车消费。据统计,全国已有20个省市明确发布促进汽车消费政策,例如,天津4月27日至9月30日多区发放汽车消费券,最高5000/辆;山东省将现行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延长至2022年年底,对符合条件的非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最高补贴5万元/辆,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最高补贴5.7万元/辆;广东省推出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5至6月,新能源汽车最高补贴1万元/辆,燃油汽车补贴5000元/辆,且广州新增3万个购车指标,深圳增加1万个购车指标。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释放汽车市场潜力,提振消费信心。
咨询电话:0371-60999339
《“涨价潮”来袭,还能愉快地买车吗?》由中公名城新网整理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创另行标注!请尊重版权!http://www.zgmcxw.com/qiche/1146.html